公管风采

第一期 系友风采 李斯阳

发布日期:2024-07-30 浏览量:

吾爱吾师 I 管研会专访尚水利老师

尚水利老师:凡尘俗世中的哲思者

尚水利老师1

尚水利: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教授会成员,国内著名职业经理训练专家。曾赴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国行政学院、英国行政学院学习。05年取得了美国职业培训师执业证书。其著作《团队精神》一书,被评为中国100位名人推荐的100本好书之一。其它著作有《中国行政文化的嬗变趋势分析》、《现代培训的理念和方法》等。

初建公管的日子

尚老师是公管的建系老师之一,2005年,他和李文良等老师一起筹备建立公管系,教授行政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招收第一届学生时,公管系老师屈指可数,学生也不如今天的规模。

“ 咱们系刚成立的时候就二十个学生,和老师关系都可好了,跟亲生的一样。”

“ 还记得有一次足球赛,男生人数都不够,让咱们系的女生上场踢。那时候虽然输的很惨,但是公管一上场的时候全校都在为公管加油,只要咱们一拿到球,所有人都狂呼都给你鼓掌,那时候真的是很感动了。”

短短十三年白驹过隙,但提到初建系时的情形,尚老师弯弯的眉眼里泛着光,眼底是藏不住的喜悦。

尚水利老师2

(尚老师读书会)

关于哲学

学习哲学就是培养这样一种智慧,去问题的背后寻找答案,去世界的背后寻找世界

尚老师在大学期间主修哲学,日积月累下的哲学思维带给他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与不断探索的学术精神。

“ 思考是一种习惯。” 尚老师收起笑意,认真说道。

“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观世界的方式,人的自我意识便从好奇自己与周边、与世界的关系开始。”

“ 现在很多人觉得学习哲学没用,甚至对哲学产生了一种偏见。那您认为学哲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 突破极限的思考。探究一个问题,即便没有思路之后,拥有哲学思维则仍然会继续思考,直到找到出路。

因为看不到出路的时候通常都是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但哲学思维会让你潜意识里去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就好像猫头鹰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因为它们习惯于在夜晚洞悉这个世界,而不会被白天的热闹纷繁所迷惑。”

在工作之后,尚老师曾被选派去瑞士日内瓦大学深造,之后又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学习了管理学、行政学、行为组织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将管理与哲学相结合,是尚老师致学的智之所在。

问:“ 在您游历各国的求学之路中,最让您印象深刻的一种文化是什么呢?”

答:抿一口茶,尚老师将目光放向窗外,长远而深邃。

“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新教徒的国家,如美国、德国、爱尔兰,还有一个模仿新教徒的国家——日本,他们把工作叫‘赎罪’,condone,上帝的呼唤。

国家的秩序、社会的规则、等级制度的出现,包括人为什么出生,你为什么出生,亿分之一的概率,都是上帝的呼唤。”

所以为什么工匠精神来源于德国,之后日本又模仿德国,把工作都做得很细致,一点一滴地揣摩,是因为上帝每天在呼唤你,他们把工作就当成赎罪的方式。

关于“大学”

问:“ 您为什么说 ‘ 大学一定要来北京读 ’?”

在师哥师姐们的口中,总流传着尚老师的一句名言——大学一定要来北京读。

答:大学,大人之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北京,疆土之北,华夏之都,英才荟萃之所也。

“ 首先,北京好大学多,就有学术氛围的熏陶。有人说在北京读了四年感觉好像什么也没学会似的,回去都忘了。但这就像人小时候吃饭一样,你不可能记得你吃过的每一顿饭,但是你一天天长大了。书就是读了忘,忘了读,再读再忘,再忘再读。

其次,比如说一个圈里只有A,但另一个圈里ABCDE都有,这就是认知单一性与认知多样性。在北京这个圈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种种氛围都有,这是其他城市难以达到的。所以来北京之后,人对各方面的敏感性和敏锐度都会提升,自身的认知多元化,自然而然就见多识广了。

最后,人不走出自己的小城市就逃不开一个人情社会。你会发现县城里70%的人都认识,平时打交道的不是亲戚就是同学,这样你的世界就靠人情维系着。但是来到大城市之后,能经常与陌生人打交道,这才能锻炼人的能力,这样你的世界就不只有人情,还有你的能力、学识、素养,整个人视野和格局也就会变得不一样,人也进而变得更加完整。”

尾声

伴着十二里悠扬而又绵长的旋律,和着沁入心脾的醇香,这次的采访也进入了尾声。与其说这是 一次对老师的采访,不如说是一位长者,以他饱经风霜的沧桑阅历、踏遍四方的开阔视野带着晚生去看一看这世界有多大、应该有多大。